博宝艺术家 > 艺术家 > 谢灵运个人官网
销售作品
欣赏作品
浏览
16673
分享
853
粉丝
1471
+关注
更多
—  微信扫码 参与互动  —

谢灵运

谢灵运(385~433)晋宋间诗人。原籍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他是谢玄的孙子,袭爵封康乐公,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。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(今浙江上虞),出生后不久就寄养在钱塘杜家,15岁时回到建康,所以小名曰客儿,后世又称之为谢客。生平谢氏和王氏同为东晋以来的高门领袖。谢灵运在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,其才学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,和谢瞻、谢晦等从兄弟齐足并驰,成为谢氏族中一时之秀。晋安帝义熙元年(405),谢灵运出仕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。次年,豫州刺史刘毅移镇姑孰(今安徽当涂),以谢灵运为记室参军。刘毅与刘裕同属北府兵将领,刘毅名位略次于刘裕,后来势力扩大,渐至对峙抗衡。在二刘对抗的过程中,谢混支持刘毅。义熙八年,谢混为刘裕所杀。九年,刘毅兵败自杀。但刘裕对谢氏家族仍然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,以谢灵运为太尉参军。义熙十二年,谢灵运又为骠骑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,转中书侍郎。是年,刘裕北伐后秦,谢灵运奉使至彭城慰劳。两年以后,再次到彭城慰劳刘裕。不久,因为杀死门人,被免官。永初元年(420),刘裕代晋自立,国号宋,降谢灵运的封爵为康乐侯,又任命他为散骑常侍、太子左卫率。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,兼负才华,自以为宜参权要(《宋书谢灵运传》),但刘宋王朝对他始终怀有疑忌。永初三年(422),他出为永嘉太守,在郡不理政务,纵情山水,遍历诸县,动旬朔(《宋书谢灵运传》)。一年后,称疾辞官。谢灵运既不见重于刘裕,就和刘裕的次子、有可能继承帝位的庐陵王义真往来密切。刘裕死,义真被徐羡之等杀害。宋文帝义隆即位,又杀徐羡之等。元嘉三年(426),征谢灵运为秘书监,入京。不久,谢灵运又辞官归始宁,和谢惠连、何长瑜等往来吟咏。这一个时期,他还象在永嘉一样,时时出入于深山幽谷之间,探奇觅胜,出游时从者曾多达数百。元嘉八年,宋文帝又让他出任临川内史。不久,被人以叛逆罪弹劾,流徙广州。元嘉十年,在广州被杀。诗歌创作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,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。由他开始,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。魏晋以来,崇尚清谈。东晋偏安江左,清谈之风变本加厉。这种风气侵袭到文学创作的领域里,造成了玄言诗的盛行。这些诗淡乎寡味,平典似《道德论》,既谈不上言志缘情,也谈不上风华辞采。但是玄言诗和山水诗又并非截然的对立面,在当时人的心目中,山水有以形媚道(宗炳《画山水序》)的一面,山水之中包孕着玄趣。因此玄言家大多喜好山水,借山水言玄。例如玄言诗的主要作家孙绰的《兰亭》诗,就有相当生动的景物描写。到东晋后期,模山范水的作品渐渐增多,诗风开始转变。《宋书谢灵运传论》把山水诗的倡导之功归于殷仲文和谢混:仲文始革孙许之风,叔源大变太元之气。但从这两位作者现存的作品来看,玄言成分依然相当浓厚,描写技巧也不够成熟。真正大量写作山水诗而且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作家是谢灵运。在政治上不能得志,谢灵运寄情于山水,加之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,登临寓目,每每发为诗篇。由于写作的对象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少有的,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技巧,要成功地把奇秀的江南山水反映在诗篇里,作家必须自铸新辞,精心刻镂。谢灵运的山水诗所以超越前人,原因就在于体现了这一方面的新的创造。鲍照说:谢五言如初发芙蓉,自然可爱。(《南史颜延之传》)汤惠休说:谢诗如芙蓉出水。(《诗品》中)两位和谢灵运同时代的诗人使用的同一比喻,说明了谢诗的特点,即鲜丽清新。这一特点体现于对山水形象捕捉的准确。春晚绿野秀(《入彭蠡湖口》)、青翠杳深沉(《晚出西射堂》),同样是绿色,却是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,前者为暮春,后者为深秋。时竟夕澄霁,云归日西驰。密林含清,远峰隐半规(《游南亭》),写落日时的短暂景象,只用了清两个字,就把读者带到了雨后山林这一特定的环境里。为了准确地捕捉形象,诗人确乎是经营惨淡,钩深索隐(沈德潜《古诗源》),调动了多方面的艺术技巧。例如他的名句白云抱幽石,绿媚清涟(《过始宁墅》),既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,又利用浅深、明暗的对比显示了大自然丰富的色彩。鸟鸣识夜栖,木落知风发(《石门岩上宿》),以有声烘托无声,由动而见静,细致地写出了深山夜色。谢灵运在写景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情。《登池上楼》之所以受到历代读者的赞赏,不仅是因为池塘生春草这一猝然偶得的名句,而且是由于通篇的情景交融,不同的景物只是诗人情绪变化的背景。《过白岸亭》近涧涓密石,远山映疏木。空翠强难名,渔钓易为曲等句,把老庄哲学化入山水景色之中,由景涉理,进而引起荣悴穷通的感慨。《入华子是麻源第三谷》,由天路登群峰之首,若入云烟,自然地引起思古幽情,又一转而为忧生的嗟叹,以景启情,浑无痕迹。谢灵运诗中时时可以见到佳句,但通篇完整的作品不很多。他登山临水寓目辄书(《诗品》),自然难于有那么许多精致工巧的名句,因而常常借助于汉赋铺陈排比的手法,填塞一些典故完篇。而致力于追求新奇,也易流于艰涩险怪。同时,谢灵运本人还没有摆脱玄言诗的消极影响。他兼通玄佛,有的诗篇固然能够做到寓理于情,寓情于景,但也有不少作品的结尾,理往往游离于情景之外,类似说教,沉闷乏味。谢灵运诗篇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,其中虽有一些对时政的不满,但多是个人的怨望。不过,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。更为重要的是,谢灵运以其文学创作活动促使了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。他那刻意追新的艺术实践,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,唐代的李、杜、王、孟、韦、柳诸大家,都曾从谢诗中吸取过营养。钟嵘在《诗品》中说他颇以繁富为累,又说:若人兴多才高,寓目辄书,内无乏思,外无遗物,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,处处间起,丽典新声,络绎奔会,譬犹青松之拔灌木,白玉之映尘沙,未足贬其高洁也。这样的意见虽然不免溢美,但大体上还是中肯的。文章著作谢灵运的文,成就不能和诗相提并论。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录存其赋10余篇,最著名的是《山居赋》,谢灵运自己有注,《宋书谢灵运传》录其全文。从文学的角度看,价值并不很高,只是其中对始宁别墅的详细描写,可以作为今天研究东晋庄园制度的重要资料。《岭表赋》、《山居赋》中有一些景物的刻画,《江妃赋》中对神女的描写,则颇有匠心独运之处。谢灵运早岁信道,转而奉佛,与名僧慧远相往还。元嘉间辞官归始宁,又广结僧徒,精研佛理。他著名的哲学论文《辩宗论》,阐述顿悟,企图折中儒释。他曾经注释过《金刚般若经》(《文选》王简《头陀寺碑文》李善注)又曾和僧人慧严、慧观等共同润饰昙无谶译的《大般涅经》。经过润饰的经文,比原译远为流畅优美,世称南本,原译则称北本。谢灵运具有多方面的才能,除诗文创作以外,还兼通史学,工于书法。元嘉间,曾奉诏撰《晋书》,《宋书谢灵运传》说粗立条流,书竟不就,《隋书经籍志》录有谢灵运撰《晋书》36卷,当是已经写成的部分,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据《文选》、《太平御览》等辑有佚文。《隋书经籍志》所录谢灵运著作,除《晋书》而外,尚有《谢灵运集》等14种。但有的恐只是分合繁简之别,有的是谢灵运辑抄前人的诗赋集。《谢灵运集》19卷(梁20卷,录1卷),北宋以后就已散佚。明代李献吉等从《文选》、《乐府诗集》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,由焦刊刻为《谢康乐集》。张溥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有《谢康乐集》2卷。严可均的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、逯钦立的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》,均有辑录。黄节有《谢康乐诗注》。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曾据清华大学讲义本校订排印。(沈玉成)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谢灵运是一位没落贵族。在晋宋易代之际,他不满现实,恃才傲物,干了不少荒唐事。可是他有过人的才艺,他的山水诗写得很好,是当日诗坛风气的有力转变者。一南朝刘宋元嘉五年(428),有一个人身穿奇异服装,脚蹬特制木屣,带领着数以百计的随从,在今浙江东部偏僻的山区里跋涉。那儿正是著名的四明山、天台山风景区。他从始宁(今上虞县)直走到临海(今临海县)地界,历时数天,行程几百里,游兴始终不减。临海的老百姓忽然见到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深山里出没,以为是一股山贼匪帮。有人去报告了本地太守,太守觉得形势严重,立即部署军队迎敌。临到跟前一看,方才放下心来,原来是著名诗人谢灵运在游山。这件事很具代表性,从中可以看出谢灵运的奢华任性和狂放不羁。谢灵运这种任性作风的形成自有其特殊原因。他出生于东晋末太元十年(385),他的曾叔祖谢安、祖父谢玄,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,为保卫东晋王朝、使之免受北方异族吞并立下了大功。谢家不仅政治上累世高官,经济上也是当时最大的豪门之一,在富庶的浙东一带,有许多地产、庄园,家中僮仆成群,生活极其奢华。谢玄的儿子谢瑍很蠢,谢灵运却自幼聪慧异常,因此极受祖父宠爱,谢玄曾感叹说:我乃生瑍,瑍那得生灵运那时门阀制度很严,一般士子要进入官场谈何容易,谢灵运却凭着他的煊赫家世,顺利地踏上仕途。他很早就承袭了祖父的康乐公爵位,十七、八岁就开始出仕。就在这种既富且贵、荣宠有加的生活环境中,产生了谢灵运的奢华作风和强烈的自信心。不过谢灵运的时运却并不怎样好。那时东晋王朝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,皇帝司马德宗(安帝)原是个白痴,实权就全都掌握在各拥强兵的大臣手里。特别是将军刘裕,虽然出身寒族,却在历次战争中逐渐壮大了实力,他刚参与扑灭了篡位称帝的军阀桓玄,不久自己又显露出了取东晋政权而代之的端倪。谢灵运从世家大族的利益出发,希望东晋王朝能够延续下去,就一头扎进了刘裕的对立面——他的族叔中领军谢混和另一军阀刘毅的联盟里,他在刘毅手下担任记室参军等职达七、八年之久。谢灵运的这一立场,实际上站到了没有前途的势力一边,决定了他此后政治上的长期不得意。义熙八年(412),刘裕一举击破了谢混刘毅联盟,把他们都杀了。谢灵运没有被连带杀掉,算是他的幸运。此年他二十八岁。二刘裕将主要对手除掉后,再过八年,就按照曹丕代汉、司马炎代魏的老办法,演出了一场禅代把戏,结束了东晋王朝一百多年的统治。刘宋王朝的建立,对于王、谢等世家大族是不利的,谢灵运的康乐公爵位,这时也被降了一等,成了侯。不过谢灵运眼看刘裕的江山已经坐定,知道不能再对抗下去,他很快就和刘裕的次子刘义真拉上了关系,成为智囊,搧动刘义真去争皇位继承权。刘义真声言,如果他得了大位,就让谢灵运当宰相。但是刘裕死后,刘义真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失败了,谢灵运也因此被调离京城建康(今南京),到永嘉(今浙江温州)去做太守。谢灵运在政治上再次遭到挫折。他在永嘉任上,心情烦闷,哪里肯兢兢业业做官只是游游山水,写写诗文,以宣泄胸中块垒。后来觉得这个官当得太无聊,就干脆上书辞职归隐去了。其年他三十九岁,在官场中已经度过二十年以上的时光了。刘宋王朝内部的矛盾也很错综复杂。刘裕死后的两三年内,发生过好几次争权斗争,不但刘义真被杀了,连少帝刘义符也没保住命,大臣也死了一批,最后是刘裕的另一个儿子刘义隆上了台,是为宋文帝。刘义隆为了巩固自已的统治,对世家大族采取了笼络政策。谢灵运由于名气大,就成为第一个被争取对象,刘义隆特派专人来请他出山,他也顺水推舟到建康去当了个秘书监,还被指定撰修晋史。但时隔不久,谢灵运就看出来刘义隆对他表面尊重,实际上惟以文义接见,只是要他充当一名文学侍从罢了,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。而朝中真正受重用的却是些名望才干远不如他的人,他的不满与日俱增,开始是称疾不朝,接着又惹出些事故来,刘义隆感到很是头痛,就让他再次辞职回故里去了。从此他只在浙东一带逍遥游乐,前面说的被误认作山贼的事,就发生在这时期内。但是谢灵运过于放浪不羁了,他在会稽一带本来势力很大,又总是兴师动众地出游,给地方上造成不少麻烦。加上他对地方官很不客气,开罪了一些人。会稽太守孟奉佛甚勤,他却当面去煞他风景说:得道应须慧业,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,成佛必在灵运后,惹得孟很恼火,向朝廷奏上一章,说谢灵运图谋不轨想造反。这样,谢灵运在老家也呆不住了,被远远地调到临川(今江西抚州)去当内史。在临川,他还是习性不改,不理政事,终日出游,又被地方官员纠弹,要治他之罪。谢灵运不服,反把有关吏员扣压起来,他还写诗一首,其中说:韩亡子房奋,秦帝鲁连耻。本自江海人,忠义感君子,公然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,并以张良、鲁仲连自比,暗示要象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。这种行为和言论,适足以加重他的罪名。他被逮捕了起来,判了个免死流放广州。他刚被押解到广州,朝廷的公文也到了,说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,命令就地正法,死时四十九岁。谢灵运的死,应当说不是偶然的。他这个人一方面留恋着家族过去的显赫权势,对新的异代政权感情上总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,他那恃才傲物的性格作风也使之同当权者难以融洽相处。刘宋朝廷虽曾多次对他羁縻笼络,但见他总是别别扭扭,要闹出些不大不小的乱子,他名声又大,留着总是个祸根,于是决心将他除了。三谢灵运死于统治集团的派系倾轧中,政治上谈不上有什么进步性。值得称道的是他出色的才艺。他是位画家,书法水平也很高,是学王羲之的。有一次他的族兄谢瞻作了一首《喜晴诗》,由谢灵运书写出,再由族叔谢混朗读,当场被人誉为三绝。在建康时,他每有新作,往往亲笔写出,宋文帝刘义隆看到后,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。谢灵运还能谈玄。他与当时盛行的道家、佛家都有颇深因缘。他曾参与过佛经的翻译、修订,还曾为佛经作注,写过有关佛理的论文《辨宗论》。他一生交的和尚朋友不少,有些和尚就住在他的庄园里。他跟庐山东林寺的名僧慧远也有交谊,尽管慧远比他大五十来岁,两人还是很合契。慧远圆寂后,他还特地写了一篇祭吊文章《远法师诔》。在文学创作方面,谢灵运的成就当时就被誉为江左(指南朝)第一。他的诗歌今存近百首,其主要特色,就是描写景物的比重很大,刻画比较精细生动,这当然是同他一生喜爱山水风光紧密相关的。他善于摄取大自然的种种美的景色,运用诗歌语言作准确生动的表现。例如他写一幽谷景色是:白云抱幽石,绿篠媚清涟(《过始宁墅》),一个抱字,一个媚字,把缓缓飘移的白云和微微拂动的绿竹都人格化了,写来很见精神。又如他写新春景象是:池塘生春草,园柳变鸣禽(《登池上楼》),池塘、园柳本来就是优雅景致,加上春草、鸣禽,就春意顿现,再用一个生字,一个变字,化静态为动态,更增添了欣欣向荣的活跃气氛。此外如明月照积雪,朔风劲且哀(《岁暮》),野旷沙岸净,天高秋月明(《初去郡》),春晚绿野秀,岩高白云屯(《入彭蠡湖口》)等,遣辞精炼明净,意境独特鲜明,都是写景的佳句。以上所举都是摘句,从整篇来看,如《石壁精舍还湖中作》:昏旦变气候,山水合清晖。清晖能娱人,游子憺忘归。出谷日尚早,入舟阳已微。林壑敛暝色,云霞收夕霏。芰荷迭映蔚,蒲稗相因依。披拂趋南径,愉悦偃东扉。虑澹物自轻,意惬理无违。寄言摄生客,试用此道推。全诗以游动手法写一天所见景致。前四句总述山水之美,五、六句表现自石壁至湖上经过,七、八句写舟中所见岸上风光,九、十句又写舟中所见水面景物,十一、十二句再写登岸还家,末四句归纳出养生之道,全篇多层次地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山水景物画,结构也比较完整。总之,谢灵运的山水诗,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,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,诚如鲍照所说:谢五言如初发芙蓉,自然可爱。当然,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并非没有缺点。在内容上,他往往寄寓一些消极厌世思想,还常常要归结到老庄哲学上去,如未若长疏散,万事恒抱朴之类。在艺术上,他有时过于讲求文字的雕琢,显出有些堆砌的痕迹,故尚巧似,而逸荡过之,颇以繁富为累(钟嵘《诗品》上卷)另外,有些诗中抽象议论略多了些,影响了全诗的流贯统一,给人以割裂之感。谢灵运的山水诗,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在他之前,整个东晋诗坛上玄言诗占统治地位,这种诗以堆砌一些老庄思想和《易》理(后来又加进佛理)的抽象词句为其特色,弄得诗歌平典似《道德论》(钟嵘《诗品总论》),少有生动的意境和机趣。谢灵运的山水诗打破了诗坛上的这种沉闷滞浊状态,给诗歌注入了清新气息,带来了新的局面。他在当时文坛上有巨大的影响,每写一篇作品,往往有人立即抄了去传播,他在始宁家中写的诗,不多几天就已在建康传诵,因此从他以后,写玄言诗的人就大为减少,写山水诗却蔚然成了风气。所以谢灵运在扭转当时诗风方面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,他堪称是山水诗的鼻祖,这也就是他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。

返回顶部